一、在校参军与在地方参军的区别?
如果都是到部队上的话,应该区别不是很大,基本就没有区别,但如果是在校生的话,去当兵学校可能会给一些杰出的奖励。
另外如果是在校的大专生,还可以大专毕业后免试升入专升本的本科院校,另外在学生评优的时候,也会由于当过兵给一定的加分。
二、大学生参军就业地方安排有哪些?
大学生参军就业的地方安排
随着我国国防建设的不断推进,大学生参军就业成为越来越受关注的话题。许多大学生希望通过参军来为民族服务,并获得一份稳定而有提高前景的职业。那么,大学生参军后,地方安排都有哪些呢?接下来,我们将一一介绍。
1.军队部队
大学生参军最常见的安排是被分配到各个军队部队服役。根据个人的愿望、身体条件以及所学专业,可以选择成为一名军人。在军队服役期间,大学生可以通过专业技能的培训和操作经验的积累,逐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军事专业人员。
2.地方政府机关
除了军队部队,大学生参军后也有机会被派驻到地方政府机关职业。这些职业通常与相关行业或专业背景相符,比如可以在军地协调办、民兵应急队伍等单位从事管理、组织、培训等职业。
3.政府公务岗位
大学生参军后,还可以通过考试或选拔进入政府公务员体系,从事行政管理、人力资源、公共安全等领域的职业。政府公务员岗位一般具有较高的薪酬待遇和稳定的职业提高空间,对于有志于为社会服务的大学生来说,一个不错的选择。
4.高新技术企业
随着军民融合的不断深入,大学生参军后有机会进入高新技术企业就业。这些企业通常与军队部队有合作关系,需要招募具备相关技术背景和操作经验的人才。参军经历使大学生具备了军事技术和应用能力,这对于从事军工、航空航天、电子通信等领域的职业非常有竞争力。
大学生参军后的地方安排多种多样,以上仅为常见的几种选择。根据自身情况和兴趣爱慕,大学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就业路线,并为之奋斗。参军不仅是为了完成民族的国防任务,更是为了获得一份有价格、有意义的职业。希望这篇文章小编将能够为有意参军的大学生提供一些参考和指导。
感谢无论兄弟们阅读这篇文章小编将,希望可以帮助无论兄弟们了解大学生参军后的就业地方安排,并为无论兄弟们的职业规划提供一些启示。
三、清朝有何比明朝好的地方?
(内涵惊悚图片胆小勿入)看到高赞关于剃头技术的,让我想起另一个技术,就是太监制造水平。
印象中明朝的太监是只切蛋蛋的。切鸡鸡是高技术的职业,由于鸡鸡上有很多血管,弄不好很容易死人。但清朝太监就可以做到鸡鸡蛋蛋一起切。而且存活率极高,据说可查的记录中只有一个25岁的男人因手术死亡。这个产业在清代属于家族手艺。当时被两家垄断,一个叫“毕五”,一个叫“小刀刘”。好像还有西方人去考察过,据说两家的切法还不太一样,不过大体程序还是差不多的。
贴张惊悚的:
下面内容来自互联网:
净身需要选好季节,最好在春末夏初,气温不高不低,没有苍蝇蚊子,由于手术后约一个月下身不能穿衣服。净身者在手术前都需履行必要的手续,其中关键是订立生死文书,并需请上三老四少作为证明人,写明系自愿净身,生死不论,免得将来出麻烦吃官司。费用天然是要收取的,但净身者多来自贫困之家,一时或许拿不出很多银子,因而可以待进宫发迹后再逐年交纳。这些也需要在文书上写明白。但有两样物品是必须带着的,一是送给刀子匠的礼物,一般一个猪头或一只鸡,外加一瓶酒。二是手术所用的物品,包括三十斤米、几篓玉米棒、几担芝麻秸及半刀窗户纸。其中,米是净身者一个月的口粮,玉米棒烧炕保暖用,芝麻秸烧成灰后用来垫炕,窗户纸则用来糊窗子,以免手术后受风。刀子匠要准备两个新鲜的猪苦胆、臭大麻汤和麦秆。猪苦胆有消肿止痛的影响,手术后敷在伤口处;臭大麻汤的功用很多,手术前喝一碗让人迷糊,起麻醉影响,手术后再喝,让手术者泻肚,以减轻小便的排泄量,保证手术成功;麦秆的功用不言自明,即手术后插入尿道。手术经过中,除了主刀者外,一般还需三四名助手。被阉割者都需采用半卧姿势仰倒在床位上,几位助手将他的下腹及双股上部用白布扎紧、固定,接着有人负责按住其腰腹部,另外的人则用&34;热胡椒汤&34;清洗阉割部位,加以消毒。用于阉割的手术刀是一种呈镰状弯曲的利刃,据说是用金与铜的合金制成,可防止手术后感染,但使用时通常并没有特别的消毒措施,在火上烤一下,便算是消毒了。这一切完成后,主刀者即用镰状弯曲的利刃,对被阉割者的阴茎连同阴囊进行切除,通常分两步:第一步是割睾丸,在球囊左右各横割开一个深口子,把筋络割断以便把睾丸挤出来。这需要被阉割者身子打挺,小肚子使劲往外鼓。待用全身的力气把睾丸挤出来,刀子匠会把片好的猪苦胆贴到球囊左右两边。第二步是割阴茎,这需要相当高的技术,割浅了会留有余势,将来里面的脆骨会往外鼓出,就必须再挨第二刀,即宫里俗称的&34;刷茬&34;;如果割深了,将来痊愈后会往里塌陷,形成坑状,解小便时呈扇面状,一辈子不方便。宫里的太监十个有九个都有尿裆的毛病,这就是阉割的后遗症。阴茎割除后,要插上一根大麦秆,接着把另一个猪苦胆劈开,呈蝴蝶状地敷在创口上。据说也有的是用栓状白蜡针插入尿道,并用冷水浸湿的纸张,将伤口覆盖包扎。这大概是净身场所不同而出现的技术性差异。被阉割者在手术后必须由人架持搀扶着在室内遛二至三个小时,接着方可横卧休息。手术之后的三天,是被阉割者最难熬的时光。在这三天里,他们躺在特制的门板上,双手、双腿都被套锁牢牢地捆住,根本不能动,目的主要是避免触摸创口,以免感染。门板中间还留有带活板的小洞口,大致便时用。当时也没有太好的止痛消炎手段,为了避免伤口感染要严禁饮水,可谓是痛苦异常。待三天后白蜡针或麦秆拔除,尿液能够排出,手术即告成功。然而苦难并没有过去,最重要的是抻腿,每抻一次都痛得心肝碎裂、浑身发颤,但这对阉割者来说是必须的,否则可能导致腰佝偻,一生都不能伸直,因此只能忍受这种剧痛。此后的调养期仍需百日左右。
四、明朝地方的政府部门有哪些?
主要机构:朱元璋废宰相一职,仿宋殿阁制设内阁。明朝在中央设置六部、五寺、特务机构内行厂、三公、诸司、外三监、内十二监。六部:明朝在中央设置吏、户、礼、工、刑、兵六部,与前代相比,明朝最初在每部增加尚书侍郎各一。胡惟庸案之后,朱元璋废丞相之职,取消中书省。六部因此地位得到了提高。每部只设一个尚书,两个侍郎,原有的各科尚书降为郎中。各部尚书和侍郎的官阶也上升。其中以吏部(主管文官升迁)最为重要,户部人员最多。礼部(主管祭祀大典)与工部(主管公共建设)地位较低。监察机构:在洪武十三年前,明朝还沿袭元的监察制度,设立御史台,有左右御史大夫各一名。洪武十三年后,朱元璋废御史台。两年之后,朱元璋设立新的监察机构—都察院。都察院下面设立监察御史若干人,分巡全国各省,称为十二道监察御史。每道有监察御史三至五人,范围大体为一省。但监察御史都驻在京师,有事带印出巡,事毕回京缴印。到明末,监察御史分为十三道,共有一百一十人。六科:明朝开始只设了给事中。到洪武二十四年,设都给事中六人,分吏、户、礼、工、刑、兵六科,每科一人。该制度基本是继承了唐朝的门下省制度。六科官职品级虽低,然职权很高。他们可以不赞成皇帝的意旨。而该制度也发挥了一定的改善朝政影响。五寺:五寺包括大理寺、太常寺、光禄寺、太仆寺、鸿胪寺。大理寺与刑部和都察院合为三法司,其职权与今日之最高法院相似。大理寺的首长称为大理寺卿,也是九卿其中一个。其余四个寺的卿职权较低。太常寺负责祭祀;太仆寺管理马匹;光禄寺负责寿宴;鸿胪寺负责接待外宾。内阁:在废除丞相制度后,朱元璋亲理政务,一度深感疲惫,于是设立四辅制度来辅佐政事。但这项制度效能不彰。洪武十七年后被废。之后朱元璋请来几位翰林学士帮忙辅佐,这些翰林学士的官职被命为“XX大学士”。这也就是所谓的内阁机构。特务机构:参见:锦衣卫、东厂和西厂明朝实行严密的特务政治。主要的特务机构包括锦衣卫、东厂和西厂,武宗时期还一度设有内行厂。锦衣卫设立于洪武十五年,直接听命于皇上,可以逮捕任何人,并进行不公开的审讯。在东厂设立后,锦衣卫权力受到削弱。东厂成立于永乐十八年,是明成祖为了镇压政治上的反对力量而成立。地点位于京师东安门北。东厂的主要职责就是监视政府官员、社会名流、学者等各种政治力量,并有权将监视结局直接向皇帝汇报。依据监视得到的情报,对于那些地位较低的政治反对派,东厂可以直接逮捕、审讯;而对于担任政府高质量官员或者有皇室贵族身份的反对派,东厂在得到皇帝的授权后也能够对其执行逮捕、审讯。东厂在设立之初,就由宦官担任提督,后来通常以司礼监秉笔太监中位居第二、第三者担任。西厂设立于宪宗时期,首领为汪直。1482年后被废。其后又被武宗短暂恢复。内厂设置于武宗时期,首领为宦官刘谨,刘谨伏诛后,内厂与西厂同时被废,仅留东厂。三公:包括太师、太傅、太保。这些官职都是虚弦。他们名为辅导太子,但实际上辅导太子的机构是詹事府。詹事府下设两坊、一局、一厅。还有太医院。太医院附属有生药库和惠民药局。而翰林院远较太医院重要。翰林院首长则是翰林学士。诸司:指不属于各部院的司。主要指通政司和行人司。通政司负责传递公文,公告周知。行人司负责到地方上颁诏谕及赴外国作使臣。外三监:包括国子监、钦天监、上林苑监。钦天监负责观测星象。国子监是教育机构,有祭酒一人,司业一人,监丞一人,博士五人,助教十五人,学正十人,学录七人,典簿一人,典籍一人,典馔两人。上林苑监负责掌管皇帝的御花园,畜牧场与菜圃。内十二监:为宦官衙门。事实上只有在这些衙门职业的宦官才是太监。包括司礼监、内宫监、御用监、司设监、御马监、神宫监、尚膳监、尚宝监、印绶监、直殿监、尚衣监、都知监。以司礼监最为重要,监内的提督太监主管宫内一切宦官礼仪刑名。而秉笔太监在宦官极端专权时竟代替皇帝批公文。还设有四个司(惜薪、钟鼓、宝钞、混堂),八个局(兵仗、银作、浣衣、巾帽、针工、内织染、酒醋面,司苑),合为内官廿四衙门。宫女也有六个局(尚宫、尚仪、尚食、尚寝、尚功等),每个局下设四个司。
五、惠州有哪些人口密集的地方?
惠州市位于广东省东部,一个人口较为集中的城市。下面内容是惠州市人口密集的一些地方:
惠城区:惠州市的市区,是惠州市人口最密集的地方其中一个。惠城区是惠州市的政治、经济和文化中心,也是惠州市最繁华的地区其中一个。
惠阳区:惠州市东部的一个区,是惠州市的工业重镇其中一个。惠阳区的人口密度较高,其中包括许多工人和从外地来的移民。
惠东县:惠州市的东南部,是惠州市的重要农业区。惠东县的人口密度较高,其中包括许多农民和外来务工人员。
惠州火车站周边:惠州火车站是广深铁路的重要中转站其中一个,周边的商业和住宅区也相对较为繁华,人口密度较高。
六、明朝内阁办公的地方?
文渊阁。
内阁相当于专为皇帝服务的秘书处,内阁的办公地点在文渊阁,内阁的官员往往从翰林院中提拔。内阁官员作为皇帝身边的近臣,被尊称为“阁臣”,年纪大的阁臣被称为“阁老”。朱棣登基之后,他建立了内阁制度,作为皇帝的咨政机构,帮助皇帝理政。废宰相建内阁,是封建社会官场制度的一个重大改革。
七、猪八戒表示明朝时期的哪些人?
猪者,朱也,大明国姓,猪八戒指的是朱元璋,朱元璋原名朱重八。
朱元璋世代为农,猪八戒有九齿钉耙,朱元璋也当过和尚,猪八戒就也是和尚,朱元璋当过兵,做过元帅,猪八戒是天蓬元帅,朱元璋被郭子兴招为上门女婿,即后来的马皇后,猪八戒一路想回高家庄当上门女婿。
朱元璋有个叔叔叫朱五六,他的法号就是悟空。再想想,朱元璋有个小名,叫做重八,朱重八、猪八戒,这两个名字又有几分相似呢。
而小编认为‘西游记》成书的那个年代,猪还曾一度被禁养做家畜,理由很简单,皇帝姓朱,你居然还杀猪,岂不是要造反么?不许养家猪,那大明的“猪”岂不就是野猪么?
因此猪八戒指的就是朱元璋。
八、明朝十三陵是谁创建的地方
明朝十三陵是谁创建的地方
明朝十三陵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遗址,这些陵墓建于明朝时期,以纪念明朝帝王和皇后。这个历史遗迹位于北京市西北部的昌平区,占地面积达到40多平方公里。明朝十三陵的修建可以追溯到明成祖朱棣,他是明成祖朱棣最早开始规划和修建宏伟陵墓的人。
明朝十三陵被分为两个部分,一部分是定陵和其群陵,位于长陵的中轴线上,另一部分是谁陵和其群陵,位于神陵的中轴线上。明朝十三陵规模宏大,包括十三座陵墓,依次为显陵、昭陵、景陵、定陵、神陵、端陵、泰陵、思陵、献陵、穆陵、懿陵、裕陵和康陵。
明成祖朱棣及其对十三陵的贡献
明成祖朱棣是明朝的第三位皇帝,他在位时刻长达三十一年。朱棣继位后,他决定将首都从南京迁至北京,并开始修建陵墓来安排自己及皇后的安葬。他亲自规划十三陵的建设,并投入了大量人力和物力来实现这一庞大的工程。
朱棣为了确保陵墓的安全和尊严,他选址在北京西北的昌平区,山势险要,地理位置优越,易守难攻。他还聘请了当时最杰出的建筑师和工匠,确保了陵墓的规划和建设能达到最高标准。
明成祖朱棣对于十三陵的建设给予了巨大的关注和投入。他不仅提供了充足的资金,还亲自监督每个细节,确保陵墓的建设按照他的设想进行。他坚持在修建经过中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,同时注重文化和艺术的融入,使得十三陵不仅仅是陵墓,更是一座艺术和文化的宝库。
十三陵的建筑特点
明朝十三陵的建筑风格融合了汉唐和宋元时期的建筑特点,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明代陵墓建筑风格。陵墓的主体结构包括牌坊、墓门、宫门、石像、石象和神道。其中,牌坊是陵墓进入的象征,宫门代表了帝王的尊贵地位,石像和石象则是陵墓中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品。
明朝十三陵的设计充分考虑了风水和宫廷礼仪,每座陵墓都有特殊的布局和构造。例如,康陵是明朝十三陵中唯一的女性陵墓,它的建筑风格更加柔和和细腻,更注重女性的特点和气质。
明朝十三陵的墓道和墓穴也特别精心设计,采用了坡道和隧道的结构,以保证墓穴的安全和隐蔽。墓道的设计非常复杂,有的设有陷阱和机关,用来防止盗墓贼的入侵。墓穴的布局和装饰精致,展示了明朝帝王的豪华生活和统治地位。
明朝十三陵的意义和影响
明朝十三陵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处重要遗址,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。它代表着明朝帝王的权力和地位,展示了他们的统治想法和文化价格。它是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杰出代表,对后世的陵墓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。
明朝十三陵的建设不仅仅一个宏伟的工程,更是一项文化和艺术的创作。它体现了明朝时期建筑和雕塑艺术的最高成就,展示了明朝文化的繁盛和伟大。
明朝十三陵对于后世的影响非常巨大。它成为了陵墓建设和陵墓文化研究的重要标杆,对于后世的陵墓建筑和规划有着重要的指导影响。同时,它也成为了国内外游客的重要旅游景点,吸引了广大的游客和文化爱慕者前来参观和探索。
明朝十三陵的保护和研究
明朝十三陵作为中国历史文化遗产,受到了民族和社会的高度重视。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法律和措施来保护和修复这些陵墓,以确保其长期的保存。
明朝十三陵的保护职业包括对陵墓的环境保护、文物保护和人员管理。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来修复和保护十三陵的建筑和雕塑,建立了专门的保护机构和科研团队来进行相关职业。
同时,对于十三陵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进行。专家学者对陵墓的历史、建筑和文化进行了深入研究,为后世的陵墓研究和文化传承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经验。
明朝十三陵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处重要遗址,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格,对于后世的陵墓建设和文化传承有着重要的影响。保护和研究十三陵的职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,需要民族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来完成。
九、明朝的疆域包括哪些地方?
明朝疆域囊括内地十八省之范围,初年东北抵日本海、外兴安岭、黑龙江流域诸部落有宗主权,后缩为辽河流域;初年北达戈壁沙漠一带,后撤今长城;西北至新疆哈密,后改为嘉峪关;并曾在今满洲、新疆东部、西藏等地设有羁縻机构,明成祖时期曾短暂收复安南,1424年,明朝领土面积达到约1100万平方公里。
据《明史·志第十六》记载:“计明初封略,东起朝鲜,西据吐蕃,南包安南,北距大碛,物品一万一千七百五十里,南北一万零九百四里,自成祖弃大宁,徙东胜,宣宗迁开平於独石,世宗时复弃哈密、河套,则东起辽海,西至嘉峪,南至琼、崖,北抵云、朔,物品万余里,南北万里,其声教所讫,岁时纳贽,而非命吏置籍,侯尉羁属者,不在此数,呜呼盛矣!”
十、列举明朝的地方行政制度?
明朝地方行政制度
明朝的地方行政建置就元朝的十行中书省,改为十三布政使司区。简称为十三省,另设南北两直隶,犹如元朝的“腹里”。
皇帝
(中央政府)
北京顺天府
府、直隶州
县、属州
南京应天府
府、直隶州
十三布政使司
府、直隶州
县、属州
皇帝
(中央政府)
布政使司(省)
府、州(直隶州)
县、属州
布政使—民政兼司法,承宣布政使司
知府、知州
知县、知州
按察使—监察兼司法,提刑按察使司
都指挥使—军事,都指挥使司
指挥使—卫
千户—所
1、南北两直隶
明朝的政治区划以南北两京的地方为两直隶。南直隶称南京,包括今之安徽、江苏,于南京城郊置“应天府”。北直隶称京师,包括今之河北辽宁两面三刀省的南部,于北京城郊置“顺天府”。顺天府、应天府都设有府尹为长官。与其他近畿诸府州皆直辖于中央南北两京政府,故称直隶,而不另设布政使。
2、省、府(直隶州)、县(属州)三级制
明初改元之路为府,府之下为县,在制度上是“府县两级制”。府县之外另有州,大州直辖于省,与府相同,谓之直隶州。小州则属于府,与县相同,谓之属州。因此在形式上,似乎成为府州县三级制。加“布政使司”区,成为“省”、“府”、“州”、“县”四级制。明代晚叶在“布政司”上又设“督”(总督)、“抚”(巡抚),原为中央御史之临时兼职,后成为常驻官,于是在形式上竟成为“督抚”、“布政司”(省)、府、州、县,五级制了。然而实质上仍以府(或州)、县两级地方行政为基础(如秦汉之郡县,隋唐之州县),上加省级,可称为“三级制”。
3、布政使、按察使和都指挥使
(1)布政使:“布政使”的全衔是“承宣布政使”,每省置左右“承宣布政使”二人,秩从二品。布政使原是一种承上启下的监司性质,放多事不公要陈报中央诸部,不要取得总督巡抚的许可。不过因其总揽一省(布政使司区)之大政,遂为一省之最高行政首长。
2)按察使:与“布政使”同列,掌管一省之监察与司法有“提刑按察使”一员,其品秩为正三品,比“布政使”低一级。在“布政使司”下分设若干不同性质的监察区划,名为“道”,有“督粮道”、“督册道”、“分守道”等,由布政使下的参政与参议兼任之。有“提督学道”、“清军道”、“驿传道”、“分巡道”等,由按察使下的“副使”、“佥事”分任之,其区划名称颇为复杂。又京畿地方所设诸道,因直隶无布政使司,其道司则由附近诸布政使司分摄这(如北直隶之密云道、大名道、天津道、霸州道,由山东省兼管,易州道、口北道、昌平道……由山西省兼管)。
(3)都指使:都指挥使,亦称“都司”(正二品官),掌管地方军事,与“布政”、“按察”分掌“行政”、“监察”、“军事”统称为地方三司。
4、府、州、县
(1)府:“府”有京府与非京府之别,一般府之长官称知府,唯顺天、应天两“京府”之长官皆称府尹。为正四品官。府官掌一府之行政、教化、钱粮、治安。
(2)州:“州”之长官,称知州,品秩为从五品,州有大致,有直隶、属州之别。大的“直隶州”为直隶于省之州,地位与“府”相同;小的“属州”,属府管辖,地位与“县”相同。
(3)县:“县”之长官称知县,为七品官。府、州、县之行政体系与职务,大致与宋朝相同。“府”、“州”、“县”虽在布政使司(省)之下,实系地方之基层行政组织,与“布政使司”介于监察行政之间者不同。